If everything can return to the origin
If everything can return to the origin
Shuwen Yang

 

说在前面的话:作为2020届毕业生,我在ED1中获得了埃默里大学( EMORY UNIVERSITY)的录取。申请季的想法多是纷杂无序的,但今天我并不想把这段经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而是整理成了五个关于我做得好和值得改进的小点,希望对大家有一点启发。

 

如果申请季可以重来,我还会坚持做的两件事:

 

1. 即使迷茫、没有梦校,也要关注身边的机会,积极尝试,让未来的自己有选择的权利。我们都不知道看似不起眼的机会对我们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


      高一的我因为教学模式和升学轨迹的转变在新环境有些难以适从,面对更加紧密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社团和课外活动,我应接不暇,一边想在各个领域都能出类拔萃,一边却发现自己的胆怯和有限的能力在限制我的脚步。回顾第一年,加入学生会和House Council,因为在USAD选拔中不幸落选而组队参加CTB, 因为初步萌生了对心理学的兴趣而报名相关科研项目,我做的所有决策大多不是源于我的热爱而是不甘心。但无心插柳柳成荫,通过一次次的尝试我慢慢步入正轨,积累了课外活动的经验,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起初我在学生会因为大家外向的性格局促不安,但我逐渐因为能和一群性格迥异但目标一致的伙伴努力而感到幸运。作为队长参加CTB时我因为经验不足犯了很多错误深感愧疚,但因为研究的课题歪打正着契合我当时焦虑的心理状态,不仅让我对自己有更清晰的认知,也开启了我对专业的探索之路。同时重要的是在这个长达五个月的比赛里,我从队员中学习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他们也成为了我高中三年非常重要的朋友。所以我感谢自己曾非常害怕自己落后于他人,害怕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因为所有人都有一段以他人的选择和期待为标杆的时光,但是最初的无畏和时间会告诉我一切。

 

2. 从感性和理性的层面选择学校,多访校,早开始学校调研。明确的选校价值观是申请季的强心针


      可以说我高三的心态以及最终的申请结果和在选校上花的功夫密不可分。高一我只是粗略地了解了学校的情况,直到高二下才开始对20余所不同tier的学校进行详细选校调研。我从最重视的几个维度出发(地理位置,学术资源、人文环境 etc.),记录相关信息并给每个方面打分。除了从线上了解学校,高一和高二的暑假我在东北部、南部和西部一共参观了30多所学校,比起学校冷冰冰的排名和相似的数据,实地的感受更能给我一个做出决定的理由。高一从缅因州到宾州沿路看了一系列文理学院后,我发现除了Bryn Mawr College和Smith College这两所女校之外,比起文理学院,我似乎更偏爱中型私立大学既学术又丰富的环境,所以我根据这次体验修改了高二选校调研的偏重,也决定了ED I私立大U, EDII再考虑钟意的文理学院的申请策略。如果说高一是初体验的话,高二访校的目的是确定大概率出现在选校列表上的学校,也为去年的访校做一个补充。比起高一的懵懂,高二的我更能把感受到的一切与自身的喜恶联系起来。在这个旅程中我看到亚特兰大静谧中的活力,和租车柜台热情的小哥聊学校,在University of Richmond听到来跑步的周边居民对学校毫不吝啬的赞美,心里也慢慢笃定起来。所以通过访校和选校调研,我在申请季开始前就确定了选校框架;最终放在EDI和EDII的学校,Emory和Bryn Mawr都是我结合感性和理性因素作出的决定;同时不管是EA还是RD的保底校我都通过以上的方法找到了钟意的学校。这些因素让我在高三可以很好的抵御同校竞争和被脆拒带来的压力。

 

如果申请季可以重来,我会做出以下三个小改进:

 

1. 凡事开始之前问问自己“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怎么做会更好”、“后续可以怎样推进”,重视方法和路径。


      高一和高二时因为心智不够成熟,参加课外活动还是局限于为了丰富自己的简历,做决定的依据是“在这个时间节点我要如何做才不会落后”而不是从一个更宏大的目标反推,“我需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大部分时候我都只着眼于基准线,想着我如何把当前的活动做完然后尽快投身与下一个,很少从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角度思考如何精益求精,并把自己的发现和成果延伸,做到真正地给周边的人或社区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说高一CTB的项目,其实我可以在比赛结束后继续运营公众号,和更多有同样困难的青少年交流,或者投入到论文的撰写中。但所有的计划在比赛结束后就搁置了。勤奋固然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勇气去尝试新事物,一直在回避思考和自己的痛点,那一切也不过是虚假努力。同时,和优秀的有经验的人交流可以给予我很多灵感,帮助我做出更好的决策。过去我因为抗拒信息过剩而拒绝一些十分必要的人际交往,本意是希望自己能更加专注但最后发现其实得不偿失,一些关键的信息可以让我少走弯路节省很多的时间。

 

2. 不要给自己设限     


      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延伸,也是关于勇气。我一直受困于我的自我认知,觉得我的理解和学习能力在同学中不算突出,所以一直给自己贴上“稳居二线”的标签,在申请季之前我都没有仔细了解过美本前20的学校,觉得那和我没什么关系。在活动方面我很少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目标,比如说竞赛要拿到怎样的奖项,论文最终要达到怎样的产出和影响力。过去的我希望自己享受旅程欣赏沿途的风景,不希望自己太功利主义。但无论是在决策中缺乏大局观,还是在成果上缺乏高要求其实都是一种胆怯,不想踏出舒适圈的表现。我通过采纳别人的标准来逃避独立思考,用一个看似豁达的心态来逃避激烈的竞争。我知道我的天性使我排斥任何与人针锋相对的时刻,也让对个人的成就没有那么渴望。但这些并不影响我给自己的生活创造新事物、不确定性和峰谷值,也不是逃避的借口。反而是在一次次经历的洗刷中我才更加了解自己,变得更加坚定。我非常感恩我被喜欢的学校录取,也完全不是鼓励大家努力只为了冲刺排名更前的学校,只是如果一开始我能做到野心和稳健并存,而不是勤勤恳恳低头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我可能会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3. 所有标化考试的准备都要从本质出发,重视核心能力的提高


      第三点也可以说是路径和方法上的问题,说来惭愧,九年级估计是我课外英文阅读习惯保持地最好的时候,我并没有细想托福备考的顺利和当时的阅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上高中之后因为学校的语言环境就没有刻意在课外加强读写能力了,但当我SAT的分数一直处在瓶颈期时,在写作中也常常感到局促词不达意时我才意识到了问题。提高阅读速度和快速提取信息的能力光靠大量的刷题是低效的,我要回归到阅读的本质,回归到核心能力的提高。当然作为国际学生我们,纵使不为了标化考试,为了让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我们提升英文能力的道路也是没有终点的。

 

      最后,我想告诉所有人和自己,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要怕犯错,过去的我们看待事物有年龄和阅历所造成的局限性,不能用现在的标准来苛责过去自己,只要我们在不断成长就是最好的结局。

 


 

升学指导老师点评:“设限”的申请勇气何在? 

 

邓宁(升学指导办公室主任)

 

      我在接触到杨同学时,有几个特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她对专业的清晰选择和深刻认知。她选择了心理学,而且关注的是应用心理学方面对于人的行为结果,预期目标成绩的影响。无论是对于ED成功录取的EMROY 还是EA选择的佐治亚理工,她都能清晰讲出对专业的理解和与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的契合度。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正因为她对EMORY的专业的深刻的理解,所以当我们讨论其它学校的相关专业时,在她看来总有各种各样的缺陷。第二, 当我们讨论选校的时候,我即惊讶于她对EMORY的执着也惊讶于她对其它学校的挑剔,貌似除了ED的EMORY,其它的学校都不能让她心满意足,即使录取去上了也带着些许遗憾和不如意。杨同学的综合背景比较优秀,我曾建议她考虑一些更有挑战性的学校,比如圣母大学,从专业到气质也很适合她。但是无论如何“诱惑”她都不为所动,坚持EMORY。当我们讨论其它备选学校时,她总能对学校说出一两点自己认为不适合的地方,而且这些竟然来自于她自己实地访校的感受。面对这种情况,作为老师最好的办法就是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同时告知学生“从一而终”的可能产生的问题,让学生有思想准备。所以,杨同学的最终选校是非常少的,除了ED的学校之外,EA和RD的学一共5-6所。第三,分析整理她的申请活动时, 我发现杨同学的活动仅80% 都是围绕学术科研展开的,特别是在心理学方面的科研。 无论是哥大的夏校,与人大教授的科研,PIONEER 的科研,以及CTB都是不同方面的心理学的。这种专注性可以体现学生学术的兴趣和深度,但另外面对国际高中丰富的生活,她是否把自己的领域限制得太窄了?


      然而这种种“限制”,当我们读完杨同学的申请回顾分析,就可以看到她敢于给自己“ 设限”的勇气所在,无论是重新走一次,她要坚持的,和她要改进的。杨同学从中国体制内初中升入国际高中,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型带给她挑战,正如她自己所言“ 当适应了环境,想明白参加什么样的活动时,已经没有时间参加了。” 顺应自己来自于国内教育体制专注学习的特点, 把自己的课外活动重点都放在了学术科研上。成功的大学申请是学生充分研究学校,并充分认知自己塑造自己的长期过程,而不是申请季简单的几个月;这两点是升学指导老师从高一开始就鼓励学生充分深入探索的。杨同学在选校上做了很多努力,这也是她“钟情”EMORY,同时“限制”其它学校的勇气。其次关于做活动,杨同学提到的要改进的方面,也是很多同学的通病。做活动需要多思考几个“ 为什么”。做活动的过程是探索个人于社会关系的机会, 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个一个任务。" 设限“的申请启迪我们去挑战”不设限的人生”,无论是挑战学习/活动更高的目标,还是突破考试的界限培养终生受用的学习能力。申请只是在人生特定时间对自己的一次反思和攀登下一个成长平台的工具,这个过程带给学生/老师的思考启迪是无限的。

Contact Us

33 Huanmei Road, Yan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518000

www.vma.edu.cn | vma@vma.edu.cn

Admissions:(+86)0755 66618494 / 66618495 / 66618508 / 66618497 (VMAA)

HR:(+86)0755 22747965

AO:(+86)0755 66618500

Official WeChat of Vanke Meisha Academy

Official WeChat of Vanke Meisha Academy

Official WeChat of VMA Admissions Office

Official WeChat of VMA Admissions Office

WeChat of Admissions Counselor

WeChat of Admissions Counse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