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申请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从高一开始我探索的旅程就拉开帷幕了。我先是忙着准备各种各样的跟商业和金融相关的课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先是建立了一个叫投资社的社团,招募了数十名社员进行投资和金融相关的活动和知识介绍,但是都仅限于投资和金融理论阶段。随后我意识到为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和课外活动的多样化,仅有理论是不够的,更需要结合实践。因此我作为社长,和社团的其他成员排除万难,共同募集并发起了一支对冲基金,来在真正的金融市场上进行风险可控的稳健投资,目的是结合理论和实践最终获得了对于我们来讲不错的收益率。这引出了我想介绍的第一个经验。即:对于课外活动来讲,大学申请需要看到个性化的活动,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东西。大学需要申请人有大胆的点子和跟所申请专业相关的点子,并最终能将这个大胆的点子付诸实践。这是对申请人的第一个挑战。
到高二时期,各种各样的功课压力开始变大,同时需要考大量的标化考试。肩上的任务开始变得繁重,但是当时的我还是不能很确定我究竟要申请哪所大学。这时候一个机会来临了——学校的升学指导推荐我去参加了一个名叫HWeek Dean’s List的活动。这是一个由哈佛大学中美关系中心举办的活动,从中国最好的高中和国际学校中委托校长来推荐在校生前往哈佛大学参加这个活动。HWeek主要包含了在哈佛大学旁听课程,参加哈佛大学公共健康研讨会并发表项目研究成果等多个环节。在项目结束的时候,项目举办方会要求每个学生提交一份自选研究课题的论文。这个学术性强,难度高的项目对我来讲既是一个磨炼自己的机会,更改变了我的大学申请过程,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我大学申请主文书的题目——老龄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参加完项目后,我十分喜欢哈佛大学临近城市的大U氛围。在切实体验过这种氛围后,我开始对我的目标学校有了一个认知。在参加完项目后,我开始搜索跟自己匹配的学校,并逐渐对纽约大学产生兴趣。作为一个坐落在城市中心的综合性大U,且本科开设商学院项目,纽约大学满足了我对大学几乎所有的要求。所以从高二开始,我就将纽约大学作为我的第一选择,并针对NYU的要求来准备我的申请材料。这是我想介绍的第二个经验:在大学申请的过程中,有很多机会能让你找到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是哪种大学。只要善于寻找和抓住机会,一定会及时地知道自己大学选校的偏好是什么的。因此可以不用焦急,稳扎稳打地走好每一步。
我最后想要介绍的经验是关于和升学指导的沟通。在大学申请期间需要和负责自己的升学指导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来确保自己的申请资料全部到位和加深升学指导对你的认知。升学指导可以给予你非常重要且专业的申请信息,并在申请最困难的时期提供支持。在我最终的申请冲刺期,我跟我的升学指导进行了密切的交流和联系,相互交换了关于大学申请的诸多重要意见。我认为我申请的成功和升学指导的帮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认识的David 一直是一个对社会经济现象有着浓烈兴趣,同时也把经济学当作未来学习生涯的坚定目标。他很早的就展现出这方面的能力。在圣经神话中,大卫是一个不及弱冠的少年却能以小博大、用一把弹弓战胜大力巨人哥来雅、成为一方领袖的人物。
成熟中有着隐隐的自信,曖曖内含光。不以 GPA的高低波动而影响自己,真正的为了探索自己兴趣而学习。其中 David 也对自己的作为有着疑惑,也曾纠结于标化考试的成绩、AP课程的多寡而担心、但是我都见证了他排除外界干扰,秉心颢一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只要试过,这个过程就是收获,不在乎结果。他的非功利心态、恰恰是在一个追逐学业的最高境界。
在課外時光中,他有能力对市場现象做出建模分析和预测,对于股市和市场走向有着深刻的了解。在校內创建社团,和有共同興趣的同學在股票投资操作里累积实战经验、并取得投资回报。David 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都是和自己兴趣,专业相关的,这使得他在申请大学时,除了一般的学校成绩和考试分数,还能够在申请文书和 InitialView的第三方面试上提出更多自己融汇的观点,表达独立思考的能力,使自己与众不同。
Common App的大文书, David 又不缺失一个年轻同学对周边事物应有的人文关怀和温情。一篇文书娓娓道来他自己和家人的聚散离和的成长心路历程,没有高深的 SAT词汇,平铺直述,温情不滥情,展示出他有除了对学业严谨态度外,也是一个有感情血肉的少年。
本来在 David 前期的选校里,因为受到他的大量相关经济学读物和 role model,即日本软银 CEO 孙正义先生的影响,一直都是以日本的大学为首选。后来在一次机遇里,经过三轮的筛选中,参加了由counselor推荐的 Harvard Week 由哈佛大学官方举办的“哈佛周”交换项目,这个活动并不对外公开招生而是由哈佛大学上海办公室在合格的学校里由校长推荐参加,名额非常有限。David 牺牲了 2周的上课时间前往波士顿参加了,而其中最大的转变就是对于美国的大学有了更深课的认识。在这次活动后我们讨论中也决定同时申请美国的学校,美国的经济学是不同于欧洲以英国为首的传统学派,或是偏向亚洲独特的经济市场,还是有其国际宏观的特色。其上课的灵活讨论和学生主导课堂的方式,对于一个已经建立起自己在这个专业里的看法见解的学生是更有启发性的。
在申请的过程中,学科老师推荐信也起到强大作用:经济学宋尚鸿老师、生物学申磊老师在这中间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推荐信上对 David 的学术能力做出了高度评价。
这里也要指出同学家长对默默支持,在每一个步骤上给到的是信心而不是干预。不做指手画脚的评论,而是协助同学收集官方资料一起分析。学生的成功和家长潜移默化的身教有着深远的关系,这不在于家长的学识高低,而是对自己不熟悉的大学申请过程中对学生和校方升学指导保持的一种心态上认可。
家长曾经给我看了同学过去三年的备考资料,厚厚的一叠,可以想象出同学在家夜夜苦读的情况,虽然辛苦,但是今天也都转化成收获的喜悦,甚至内化成他的气质。我仅以“曾经年少夜夜页页、如今少年篇篇翩翩”作为送给同学高中三年生活的注脚。
David 同学的成功,“完全”是他自己多年的努力,加上家长的默默支持,和 VMA 学科老师,Mentor 等三年高中的共同创造结果。在整个升学过程中,和一般大家以为的不同,是 David 全程主导了他自己的申请和择校。他对自己的定位非常的清楚,不高攀也不将就,将 ED 选在了位于美国金融经济心脏地带的 NYU,对于它的专业和未来实习的合作金融机构和项目也都了然于胸。虽然其他的选校也有跟风和纠结于排名的情况,但是目标终是清晰的。
在申请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 David 自己先做了大量的 research,自己先有了初步了解,分析过滤信息后,再来和我沟通和做最后的决定。甚至在选校和专业上他的理解要超过我的理解,而这个正是我作为一个升学指导所要的结果:当我 play Devil’s Advocate, 质疑甚至故意微微的 mock 他的选择时,David 仍然坚定的看着我说这是他慎重考虑后的选择而不为动摇。学生对于自己做的选择有着深度理解而不再仰赖所谓“专家”的建议。这一份对自己的“信”才是升学指导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不是收到多少offer)他将获益终生,在这份自信上扎根茁壮。
只要同学愿意,善用VMA的升学资源,理想的升学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我身为他的升学指导,也不过是摆渡同学们的一方小舟,等你们到达彼岸,这小舟也就是你们人生旅程的一小段,不必带着小舟上岸。祝同学们前程似锦。